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必看經典影片-末代皇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末代皇帝>是一部超過20年的電影,近日在好萊塢電影台重播,讓我回想起當年初次觀看本片時,只對演員都說英語這點感到奇怪,不過當時年紀太小,對本片並無太大感動,只對陳沖飾演的婉容皇后印象深刻,加上日後陳沖不斷有精彩的戲劇演出,使我長大後一直惦記著如有機會定要重看本片,恰巧好萊塢電影台安排重播,讓我彌補童年時沒用心看本片的遺憾。


由於本片為歷史故事,在此不贅述劇情,特別提出一段令我省思良久的片段。劇情是在民國成立後,有一天溥儀的堂弟入紫禁城來看他,身穿黃色衣服,溥儀怒斥黃色是皇帝的顏色,不許堂弟穿,堂弟笑他只有在紫禁城裡才是皇帝,外面的世界哪有皇帝,結果溥儀氣得不得了,硬要把堂弟身上的衣服脫掉。那一幕童年時看到覺得好笑,長大成人後只覺悲哀,被囚禁在紫禁城裡的溥儀,哪曉得自己只是井底之蛙,他所受的教育仍是傳統的皇室教育,何其悲哀地仍以為自己是「天子」。倘若他知道日後將會在復辟事件、滿州國當傀儡皇帝,甚至在共產黨執政時接受被勞改的命運,他是否仍願生在帝王家?


有一陣子曾和歷史系的朋友聊到,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好命的非常少,想來想去,就一個乾隆過得最稱心如意,又在位六十年,號稱「十全老人」,除了下江南數次,頂多有個林爽文事變,所有的障礙都由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替他掃除。一樣是在位六十年餘,康熙是幼年即位,先有鰲拜、後有吳三桂,勞心勞力,並無享受可言;其他如乾隆一般行徑的花花皇帝,若非短命早死,就是天災人禍不斷,絕沒有像他這樣自小榮貴到死;可觀諸歷史,如溥儀般在政權交替間「活著」的小皇帝可就多了,他們之所以被擁立,是為了野心份子想要「攝政」,長大後想討回政權,不是流血政變,就是功敗垂成,甚至改朝換代。曾經在稗官野史看到在南朝劉宋時,宋順帝在屬下篡位時,哭著在宗廟對祖先牌位發誓:「願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!」(註)


以下為百度百科的資料,提供參考:
(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6812.htm)

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,以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所寫的《紫禁城的黃昏》為原始架構,參考了溥儀的自傳《我的前半生》及其它相關著作,創造出一部偏西方視角、但製作認真的傳記電影。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、英國道奧電影公司、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攝製。中國背景、中國故事、中國人物,混雜了西方人的觀念與技法。影片以一個特殊人物一生的傳奇經歷,反映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。影片的攝影和服裝等尤為氣派,溥儀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臉譜化的窠臼。
《末代皇帝》所詮釋的溥儀,不單純是一個皇帝的歷史,而是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。對於歷史問題的認識,向來嚴肅謹慎的中國人認為“講故事和歷史完全是兩回事,細節的處理應當尊重歷史的真實。”貝托魯奇版《末代皇帝》可能和“史實”和“傳說”都無關,他眼中的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,成份複雜、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。
本片的編導從人性角度出發,表現了溥儀如何從一個普通入變為“神”,又從“神”變為人的故事。一系列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作為溥儀的生活環境得到表現。影片的藝術技巧嫺熟,人物的內心的矛盾和孤獨、對人情的渴求、對外部世界的嚮往以及接受改造時的痛苦思想鬥爭,都得到深入的展示。本片寫出了一個真實的、活生生的人。結構上,影片採用的是現實與回憶交叉的手法,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戲劇懸念。與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調和佈景,優美的畫面構圖給人以審美的享受。影片的成功,是各國創作人員密切合作的結果。本片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、最佳導演獎、最佳改編劇本獎、最佳服裝獎、最佳作曲獎、最佳剪輯獎、最佳音響效果獎、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。


Ps:
本片讓我聯想起近來緯來日本台播映的<篤姬>,一樣是傳統文化步向現代文化改革過程的主政者,身為將軍夫人的篤姬,與身為皇帝的溥儀,立場自然不同,篤姬自然也難以有如溥儀般的抑鬱。建議如想知道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史,可以觀賞<篤姬>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